所以,这种所谓的自由自在最终还是被上帝剥夺了,陷入了一神教的宗教专制与独断的死胡同。
君子观察履卦的卦象,要辨清上下的位分,以安定百姓的心志。孟子提出治理国家应当以民为本。
政治经验告诉人们,君离不开民,安危取决于民,存亡取决于民,成败取决于民,力量来自于民。也就是对自己的民族文化重新予以认识,从而接受传统,承认传统为我们所自有、独有、固有,进而批判传统、超越传统,从而创新传统。这里推论了除奸、治官、性命之间的逻辑关系,强调这些因素对于治道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纯用刑强而亡者,秦也。以御马比喻御民,强调以德法为衔勒,以刑罚为策,君主为政,最重要的是善于运用德法和刑罚,这就是御民之道。
善教得民心一语道出教化的功效和儒学宗师们选择教化作为基本国策的缘由,就是通过教化获得老百姓心悦诚服,发自内心的支持。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这是说实行礼义道德的教化尽管短期内难见成效,但时间久了,就会克服残暴,免除刑杀。
卷五第十六章云:天设其高而日月成明,地设其厚而山陵成名,上设其道而百事得序。卷五第二章:孔子抱圣人之心,彷徨乎道德之域,逍遥乎无形之乡,倚天理,观人情,明终始,知得失。是故穷则有名,通则有功,仁义兼覆天下而不穷,明通天地,理万变而不疑。(卷一第二十三章)苛政害人害己,害国害民,是不可能治理好国家的。
善粉饰人者,故人乐之。(卷一第五章)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王无礼则死亡无日矣。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故吴起峭刑而车裂,商鞅峻法而支解,治国者譬若乎张琴然,大弦急则小弦绝矣,故急辔衔者,非千里之御也。他提出要吸取秦不讲礼义,天下大乱导致败亡的教训,强调礼义对治理国家至关重要的意义。《诗》曰: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故兴仁义,厌势利,以持养之。只不过在思想整合的同时有点驳杂,在通经致用的同时理论高度不够。2、仁本法用 韩婴以王道仁政为本,以重法爱民的霸术为用,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治理国家。(二)治理模式 1、王道仁政 韩婴界定王道政治云:王者何也?曰:往也。
卷五第十七章说:茧之性为丝,弗得女工燔以沸汤,抽其统理,则不成为丝。其应变也,齐给便捷而不累。
有不由命者,然后俟之以刑。是以刑罚兢渻而威行如流者,无他,由是道故也。
我们要通过挖掘中国古代治道的渊源脉络,继承优秀遗产,弘扬传统精华,同时吸收世界上其他国家相关有益成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和实践智慧。善为政者显然是以道为治者,不知为政者显然是无道之治。卷五第十一章云:上不知顺孝,则民不知反本。《孔丛子·刑论》载孔子的弟子仲弓问古今刑教的不同,孔子告诉他说:古之刑省,今之刑繁。卵之性为雏,不得良鸡覆伏孚育,积日累久,则不成为雏。这是对三公的解释,是把三才与官制度结合起来,以天人感应的哲学理念为三公职责的基础。
(卷四第十章)有道以御之,身虽无能也,必使能者为己用也。朽木不可雕,情亡不可久。
周公曰:后世必有劫杀之君矣。(《卷三第四章》)此段与《荀子·王制篇》文字大致相同,许维遹案:第一句《荀子·王制篇》无‘德字。
故缓者事之,急者弗知,日反理而欲以为治。卷三第二十二章:今世仁义之陵迟久矣,能谓民无踰乎?《诗》曰:‘俾民不迷。
不过,《韩诗外传》虽深受荀子的影响,但它同时对《荀子》原文做出了适当的取舍与改造,吸取了孟子的性善说。言天之所生,皆有仁义礼智顺善之心。卷一第二十五章论仁道有四:有圣仁,有智仁,有德仁,有磏仁。故日月不高则所照不远,水火不积则光炎不博,礼义不加乎国家则功名不白。
他说:在天者莫明乎日月,在地者莫明乎水火,在人者莫明乎礼义。韩婴认为这都是秦以来苛政的结果。
作为今文经学,《韩诗外传》注重通经致用,以微言大义来发挥积极的政治作用,在三才之道的基本构架下讨论君主修齐治平之道,提出了王道仁政、仁本法用、礼义主体、礼法合治、教主刑辅、王霸并用等治理之道,成为汉初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王霸结合的国家治理模式形成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汉初的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对我们今天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有重要启示。卷三第二十二章还引孔子的话讲先王的治道:昔者先王使民以礼,譬之如御也。
《谷梁传·庄公三年》:王者,民之所归往也。方里为一井,广三百步,长三百步为一里,其田九百亩。
父宽惠而有礼,子敬爱而致恭。受阴阳家的影响,如卷二第三十章中说:国无道则飘风厉疾,暴雨折木,阴阳错氛,夏寒冬温,春热秋荣,日月无光,星辰错行,民多疾病,国多不祥,群生不寿,而五谷不登。故阴阳不和,四时不节,星辰失度,灾变非常,则责司马。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
怎么统合孟荀?《韩诗外传》多引前人观点以成书,其中引《荀子》最多。今人徐复观先生也说:他(韩婴)在《外传》中引用《荀子》凡五十四次,其深受荀子的影响,可无疑问。
同时注重通经致用,以微言大义来发挥积极的政治作用,在三才之道的基本构架下讨论君主修齐治平之道,提出了王道仁政、仁本法用、礼义主体、礼法合治、教主刑辅、王霸并用等治理之道,成为汉初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王霸结合的国家治理模式形成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汉初的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对我们今天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有重要启示。通过实行井田制不仅解决老百姓的基本生活问题,更形成一种相互扶持,相互照应的社会秩序,而能否实行仁爱感恩则是人们相亲相爱,和谐相处的根本。
《韩诗外传》对各家不是简单地采获,而是进行有意识地整合。当成周之时,阴阳调,寒暑平,羣生遂,万物宁。